
融和科技助力华东某头部城商行经管管理效率效益极大提升
融和科技是超级ERP系统与平台提供商,金融行业数智化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国家信创品牌,长期致力于用技术变革推动商业与社会更美好。融和科技凭借其在金融行业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华东某头部大型城商行(资产规模超3万亿级)合作十年,助力该行规模增长1倍以上、利润增长3倍但员工人数却零增长,通过为该行贴身定制的交易级大总账和全面预算(双算一体)解决方案,实现双效(效率、效益)极大提升、极大增长。
实施背景
该行是全国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是该省内最大法人银行,在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列第66位,蝉联全球银行百强,入选《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名第197位,列国内城商行首位。首次跻身全球品牌价值500强,在全球银行品牌排名中列第69位。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资产总额3.86万亿元,存款余额2.08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员工总数19900余人,分支机构539家,税收贡献连续多年位列该市市属企业前茅。
随着国家对金融行业的支持及监管政策的加强,该行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金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2015年以来,由于多元化业务的复杂性、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内部业务核算及管理会计核算变得越来越复杂。该行同时启动了管理系统数字化的两个项目:交易级大总账和全面预算,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目标是通过新系统建设和实施,实现业务的服务效率和全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满足金融监管对风险管控的要求。
一、管理奠基:交易级大总账
核算(算账)是一切企业管理的基础。
该城商行基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需求,对内进行精细化管理需要超越传统科目模式而采用更多维度的账务核算,对外则要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同时还需要向监管及投资者及时提供复杂信息和披露,亟须建设独立的交易级大总账系统。
据了解,早在2014年,融和科技结合了国内外百余家银行的总账建设经验及管理诉求,在全球首个提出“交易级总账”这个全新概念,在业界首次实现“业会分离”的新一代大总账,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总账核算功能剥离,彻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交易与核算相分离的系统架构,以满足商业银行面向客户需要快捷、高质量的交易服务需求。
高性能是新一代交易级大总账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融和科技交易级大总账系统可支撑海量账户级数据高效运行,同样的账户与交易数量,传统的核心业务系统需要数小时才能处理完成,而融和科技交易级大总账系统在30分钟内即可处理完毕。显著缩短处理时间,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在交易级大总账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融和科技充分发挥了其在服务金融行业的专业优势。一方面,融和科技对该城商行的各类前端系统的架构、细节进行了深入了解,确保了新系统的无缝对接和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融和科技通过优化会计核算体系、提升计量功能、完善账务管理工具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交易级大总账系统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业界革新、产品创新
融和科技为该行建设的“交易级大总账”是基于账户,整合了交易流水采集、会计引擎核算、多维度核算、总账账簿体系、会计报告及管理报告、集团合并报表、年度结算等功能。
业会分离:业会分离是指建立一个以产品为主线的全行会计核算平台,以满足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要求。这个平台将实现交易与核算的分离,减轻业务系统的压力,使其更专注于业务、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
高性能与高效性:融和科技交易级大总账系统可支撑海量账户级数据高效运行,基于融和科技自主研发的ROMP平台,该系统通过支持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等先进技术,使得整个系统保持极高的运行效率,使得账务处理时效性得到极大提高。
精细化核算:精细化核算是指以银行账户交易级数据为依据,实现独立、细粒度的账户交易信息核算。这种核算方式能够完全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披露的要求。它还提供多维度的分析报表,以满足复杂信息和及时披露的需求。
以产品为核心的核算体系:以产品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是指以产品为中心构建会计核算体系。这种体系使得科目更加规范,产品更加灵活。它还与业务系统建立了一套基于产品余额的对账方式,确保在没有科目的情况下,账务的正确性。这种核算体系能够满足企业在服务客户、业务拓展、会计核算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增强决策支持:交易级大总账系统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依据,通过整合交易流水采集、多维度核算、总账账簿体系等功能,切实提高了银行的价值经营水平。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系统具有“无限、可扩展、可配置”的核算能力,能够快速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构建了“建立连接能力”,围绕不同的业务特点,连接目标产品,并支持产品的交易核算转化。
敏捷响应、技术领先
据悉,该城商行在以往一年一度的年终决算日,常常要通宵达旦,而本系统为解决以往年终决算期间需暂停服务的难题,该城商行实施了“双零工程”,即核心系统的“零点日切,零秒日切”,借助科技手段,将年终决算所需系统与核心系统分离,使决算流程不影响其他数据的正常跑批。该行还将决算流程优化为决算前准备、外围渠道日结、准实时报表发布、决算处理、开门报障五大步骤,通过运维屏监测流程进行,确保决算高效有序开展。在金融科技的引领下,该城商行实现了客户服务24小时不间断,外围系统不停机,年终决算只用时15分钟。
作为一家资产超过3万亿的上市银行,该城商行日均流水超亿笔,手机银行用户超千万,如此大的数据量,为何年终决算能在短短15分钟内完成?这一切都得益于融和科技自主创新技术,其获得“一种基于Shell的应用在系统间文件交互中的处理方法”发明专利就是解决异构环境的其性能效率最好技术能力。
二、管理提升:全面预算管理
与此同时,融和科技还为该城商行提供了全面预算解决方案。助力该城商行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帮助该行更高效精确地编制、测算、执行、监控和分析预算,提高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该行原有的预算形式是通过手工EXCEL实现的。随着银行业务数据量的提升,手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同时,该行在预算管理深度方面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希望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和经营分析工具,建立并完善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及制度流程,实现对预算管理各项指标的管理、监控及动态预测,有效提高预算管理能力,使预算内容更精确、更符合实际情况,并通过流程定制,实现预算的制定、执行、调整、考核等环节的高效循环。
融和科技“VBM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商业银行,以应对资本约束趋严、利率市场化加速、存贷利差持续收窄等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旨在帮助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发展,激发经营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经过双方项目组共同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面预算系统实施上线,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精准预测: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依据现有业务状况、未来利率趋势判断、未来各业务新增预期、费用情况,对行内规模、利息、费用等进行测算。
智能化和准确性: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各项业务的状况,自动化处理业务的未来预测情况,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操作风险。
时效性:随时可以进行预算编制,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预算调整。
决策分析支持: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把控、管理,深度实现了机构、条线、产品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预实分析报告;科学衡量投入产出,为绩效考核、资源配置、客户营销、产品定价等提供决策支持,实现财务赋能、业财融合,深化推动全行向效益转型。
与其它业务系统互联、共享:其它业务系统互联、共享:全面预算系统均对接了多个业务系统,如: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同时,业务测算及预实分析也支持了管理层决策的应用。
系统效率大幅提升:应对海量业务数据的处理,在对接多个业务系统数据的同时,依然可以高效率地处理。
经营效益极大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是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确保各项活动都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该城商行通过实施融和科技的全面预算管理,在规模扩张、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统计,过去10年的数据,净利润从2013年的81亿,到了2023年的287亿,增幅354%。营业额从2013年的223亿到2023年的743亿,增幅333%,净利润与营业额都是同步增速。如此大幅度规模增长,人员规模却实现零增长,这也反证了效益极大提升的原因,也说明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发挥了极大的资源配置作用,带来最显著的结果是利润成倍增长、股价也节节攀升(截至今年10月末该行股价涨幅超过40%,2021年以来股价已实现翻倍,显著跑赢大势)。
该行有关领导表示:“通过交易级大总账和全面预算两个重要的系统的成功实施,对于我行内部的科技信息化建设和业务数字化转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和重要成果。新系统的稳定性、便捷性和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日常业务的顺畅进行上,还深刻影响着考核管理、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以及业务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对我行的科技信息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该行是融和科技最佳用户典范,融和科技视该行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与该行的合作将持续深化,双方将共同探索更多领域的技术合作,不断提升管理的深度和智能化水平,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
2021-09-30融和科技集团祝福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四海祥和!十月金风四海祥和万家团聚其乐融融神州奋起山河壮丽欣欣向荣国泰民康在祖国生日来临之际融和科技集团祝福伟大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歌颂伟大祖国盛世华诞、荣耀中华!恭祝全国人民国庆快乐、吉祥如意!了解更多
-
2020-07-06迁址公告尊敬的客户朋友、合作伙伴,各有关单位: 因公司业务快速发展需要,北京融和友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20年7月6日起搬迁至新址办公,现将公司新址有关情况公告如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81号中关村壹号B1...了解更多
-
2018-03-26供应链金融将成新“风口” 3年后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5万亿供应链金融方兴未艾,在政策、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电商平台、P2P网贷平台、软件服务商、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蓝海之中。廖继全先生在《2018中国产业金融与价值经...了解更多